2017年2月27日 星期一

肥胖讓全身慢性發炎!減20%腸癌、瘜肉就該這樣做

文章轉載: 早安健康作者:糠榮誠

世界衛生組織(WHO)已正式宣布將肥胖症列為全球性疾病,並指出肥胖在未來將會嚴重威脅全人類的健康。事實亦然,在美、英、德等已開發工業國家其肥胖人口更逼近1/3,這些人口罹患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心臟病或痛風等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大增,肥胖已成全球矚目卻又棘手的健康危機。





肥胖是過多脂肪囤積在脂肪細胞所造成的一種疾病,在我國前10大死因中的癌症、心血管疾病、心臟病、高血壓、糖尿病與等,有8項與肥胖脫離不了關係,而肥胖的真正病因與活動力減少、高動物飲食、精緻高熱量飲食等有關。



肥胖與大腸癌如何糾葛在一起?

肥胖發炎

關於「發炎」,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詳,一般民眾對於發炎的認知不外乎是異物入侵身體或身體受傷,免疫系統藉由發炎現象排除異物時身體所呈現的紅、腫、熱、痛等現象,這是屬於急性發炎。紅、腫、熱、痛現象我們會有所感知,但對另一種慢性發炎卻可能渾然不知,肥胖就是屬於慢性發炎的一種。
成人的脂肪細胞在身體逐漸發胖後並不會增多只會變大。當體重愈來越增加,脂肪細胞會越來越大,在有限的空間裡,不僅脂肪細胞彼此擠壓、供應細胞養分的微血管同樣受到擠壓而導致血液供應相對不足時,脂肪細胞可能因此破裂或壞死,免疫系統的巨噬細胞與淋巴球開始移入脂肪組織進行清理、同時釋放發炎物質,例如TNF-α、IL-6 與IL-1β 等,這些發炎物質隨著血液流竄全身,導致全身一連串發炎反應。


嚴格地說,發炎反應是免疫系統對人體的保護作用,是好事一樁,但是若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,那就大事不妙了。如果發炎物質經年累月持續地刺激正常細胞同樣會影響遺傳物質DNA,DNA 一旦受損導致基因突變,若又加上因其他因素的影響基因突變持續累積,最終就可能導致癌症發生。

根據歐盟國家調查研究,體內脂肪過多,罹患大腸癌、攝護腺癌、膀胱癌、子宮內膜癌與乳癌的風險較高。當體重過重,上述癌症的風險提高1.06~1.59倍,若屬肥胖,則飆升到1.12~2.52倍。
因此減重不僅可以減輕慢性發炎反應,降低罹癌機率,同時也能降低其他代謝症候群疾病的風險,一舉數得。會導致肥胖,一般而言是嗜吃高熱量、高動物飲食,再加上缺乏運動所共同形成的,沙發馬鈴薯就是最好的寫照。

高熱量飲食

研究已經顯示,肥胖會引起慢性發炎,持續性的慢性發炎會加重肥胖症狀,兩者造成惡性循環。那麼,哪些食物可能是肥胖的幫兇?


❶ 油炸燒烤食物

肉類食物經過油炸燒烤,除了會產生致癌物、更是肥胖的主因,且糖化終產物(AGEs,糖毒素)含量大增,導致身體嚴重慢性發炎。

❷ 精緻糕點與精緻糖

高升糖指數的精緻澱粉類食品如蛋糕、甜點、含糖飲品,除了容易發胖、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之外,也會促使身體慢性發炎。

❸ 加工植物油與反式脂肪

不利身體健康的脂肪,一旦攝取攝取過多,不僅導致肥胖與身體慢性發炎,也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
上述的食物是不是很熟悉?除了容易引致大腸瘜肉(大腸癌),而導致肥胖慢性發炎現象更讓大腸癌問題雪上加霜。

缺乏運動

上述的飲食模式除了容易導致肥胖也容易罹患大腸癌,兩者緊密相連。而體能活動可以加速大腸蠕動。缺乏運動導致腸胃道蠕動不良容易出現便祕,致癌物質無法順利排出,長時間滯留在腸道裡刺激黏膜細胞,增加罹患大腸癌的機會。對於大腸癌形成,肥胖與缺乏運動雖不是主要成因,卻是貢獻良多的危險因子,若能藉由調整飲食並配合適量運動減輕肥胖,有助降低罹患大腸癌的機率。

體重管理

美國癌症研究協會出版的「癌症研究」醫學期刊的研究顯示,若能靠減少飲食、增加體能活動,即使僅僅只減去5%的體重,便能有效降低身體慢性發炎指數。國民健康署也指出,肥胖民眾罹患直腸癌、乳癌與子宮頸內膜癌等的風險高出常人1~2倍;體能運動量也與大腸癌息息相關,國內有1500萬19歲以上成年人每日蔬果攝取量未達建議標準;男女缺乏運動的比率分別達64.4%及73.1%。
體重管理的目標是將身體質量指數(BMI)控制在18.5~24.9之間,男性腰圍不超過90公分、女性腰圍不超過80公分。 如果能夠持續執行以下體重管理建議,短期內必定能見到減重成效。

❶ 減少高能量密度食物的攝取

每100公克食物如果達225~275大卡就屬於高能量密度食物,例如,速食、高動物飲食、含糖飲料。

❷ 多食用新鮮蔬菜水果

每餐攝取足夠量的膳食纖維以維持腸道暢通,也可以隨心所欲偶而執行一天素食;總之,高能量密度飲食儘可能減少,以蔬果取代食物數量需求。若需要補充肉類,也儘量以魚肉、白肉為主,少吃紅肉。

❸ 增加體能活動

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顯示,多做體能活動可減少20%大腸癌發生機率。主因是體能活動可提升免疫力,降低腸道發炎,進而減少瘜肉發生機率,因大腸癌大都由瘜肉演變而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