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常常會有血便或急著排便,卻只拉了一點,而便完後還會有想要再排便感覺的症狀嗎?小心你可能患有潰瘍性大腸炎!
潰瘍性大腸炎(Ulcerative colitis)是一種慢性腸道發炎疾病,病灶多侷限在大腸及大小腸交接處,直腸常被侵犯,偶而也會侵犯到迴腸末端,潰瘍性大腸炎的發炎浸潤多在黏膜層,較少侵犯到黏膜下層,持續發炎的結果會造成腸壁纖維化,腸道的節段消失,腸道縮短,而再生的黏膜造成內壁凹凸不平,而有偽息肉產生。有些長期持續發炎的病例,腸黏膜也可能發生惡性病變。
腸道長期發炎 病況反覆發作
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病因還不是十分清楚,但目前認為和腸道內細菌、環境因子、免疫系統的均衡(免疫因子)及遺傳因子有關,因為這些因子的不平衡,而造成腸道長期發炎的反應。由於是腸道發炎疾病,所以病人可能會有腹痛、腹瀉、血便,甚至營養不良、體重減輕(兒童患者的生長發育會受到影響)及發燒等表現。由於每位患者腸道受侵犯的範圍與程度不同,症狀表現也會有些差異,一般來說,潰瘍性大腸炎常出現血便與裡急後重(急著排便,卻只拉了一點,而便完後還會有想要再排便的感覺)的症狀。
此外,少部份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也合併有腸道外的表現,如:關節炎、虹膜炎、肝炎、皮膚變化,甚或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。
貧血、營養不良為可能併發症
潰瘍性大腸炎急性發炎時,容易併發血便、腸巨大膨脹,甚至破裂、穿孔;慢性發炎則易合併有貧血,或長期發炎後併發癌症發生的可能。發炎性腸道疾病在歐美較常見,東方人的發生率較低,但亞洲地區國家近年來罹患這類病症的發生率及盛行率普遍上升(包括日、韓、台、新加坡等),推測和飲食逐漸西化(高脂、高糖飲食)及環境衛生改善(減少了腸道在成人期之前免疫系統的衝擊與發展)有關。
大致來說,潰瘍性大腸炎好發於年輕人身上,主要以20歲到40歲的成人為主,其他年齡層的患者也偶而可見。
臨床表現
常見的臨床表現為腹痛、腹瀉、血便、體重減輕、發燒。這些症狀不一定會全部出現,有可能斷斷續續,時好時壞,但若一直持續出現,則應更加小心。
治療重在控制病情 減少併發症
發炎性腸道疾病雖然不易痊癒,但治療有助於將腸道的急性發炎誘導至緩解期,以維持病人的生活品質,同時儘量減少藥物副作用,以及及早偵測併發症的發生,儘早處理併發症等。
日常照護 停看聽
大多數發炎性腸道疾病病患,在發炎獲得控制時可恢復正常生活,一般的生活注意事項中,最重要的是要規則服藥、定期門診及必要時做內視鏡檢查。其他的注意事項則包括:
患者在急性發炎期,應按醫囑進行必要的暫時性禁食,等到腸阻塞、腸發炎稍微獲得控制,再從低渣飲食開始進食起,避免攝食會在腸道留下多量殘渣的食物。
1、 食物應選擇嫩肉,精製的五穀根莖類,過濾的果汁、蔬菜汁,煮熟的低纖維蔬菜、水果。避免刺激性及會產氣(引起脹氣)的食物。牛奶及奶製品應避免食用。
2、 儘量採用可以使食物質地變軟的烹調方式(如:肉類先裹上蛋汁、太白粉後再烹調),避免油炸、油煎。
3、 可適量的增加水份攝取,以防止便秘發生。
4、 視情況補充礦物質、維生素,可進一步請教營養師。
以上的飲食原則是在治療過程中特定階段採用,期間患者還是要視個別的情況補充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,並在病情趨緩後逐漸增加纖維的攝取量,以逹到正常標準。
1、 食物應選擇嫩肉,精製的五穀根莖類,過濾的果汁、蔬菜汁,煮熟的低纖維蔬菜、水果。避免刺激性及會產氣(引起脹氣)的食物。牛奶及奶製品應避免食用。
2、 儘量採用可以使食物質地變軟的烹調方式(如:肉類先裹上蛋汁、太白粉後再烹調),避免油炸、油煎。
3、 可適量的增加水份攝取,以防止便秘發生。
4、 視情況補充礦物質、維生素,可進一步請教營養師。
以上的飲食原則是在治療過程中特定階段採用,期間患者還是要視個別的情況補充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,並在病情趨緩後逐漸增加纖維的攝取量,以逹到正常標準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