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

2020年6月30日 星期二

做好慢性病管理 遠離心衰竭

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決策委員會程文俊主任委員

心臟疾病高居十大死因第二位,而心衰竭等同心臟病變末期,因此,又稱為心臟的癌症,且心衰竭預後比癌症差,五年平均死亡率高達五成。尤其近年因生活水平提高,心臟病危險因子增加,值得注意。




台灣心臟病治療水平與國際不相上下,各醫院都有其專長和特色。2012年我擔任心臟衰竭委員會主任委員期間,邀請國內專家學者制訂心臟衰竭的診斷和治療指引,讓台灣醫師、不只心臟科醫師,對心衰竭有一致的治療方向和模式,讓心衰竭治療有可遵循的準則,也與世界潮流與治療趨勢同步。

不過,2012年出版心衰竭治療指引後,發現其中引用的多是國際資料,缺乏本土數據,在心臟學會支持下,聯合全台21家教學醫院,針對心衰竭病人執行大規模登錄計畫,2016年整理數據發表於醫學期刊。有了台灣本土數據,治療就能更接地氣,成為新版心臟衰竭指引的重要參考,對國人心衰竭有進一步了解。


缺氧性心臟病、高血壓心衰竭 台盛行率偏高


比較台灣本土資料和國際數據的差異發現,包括缺氧性心臟病和高血壓造成的心衰竭,台灣盛行率相對偏高,可能和國人的生活飲食習慣、慢性病管理有關。台灣因公衛進步,風濕性心臟病(多是年輕時感染風濕熱的後遺症),以前當住院醫師時很普遍,這些年幾乎看不到,現在病例多從東南亞境外移入;另外,先天性心臟病因產前檢查和診斷的進步,病例愈來愈少。

心臟衰竭治療方法多元,最重要的是針對病因作藥物或手術治療,例如缺氧性心臟病做心導管擴張術、支架置放或繞道手術;瓣膜型心臟病做瓣膜置放手術等。近年來心室輔助器的推廣、新型藥物發展和心臟復健普及等,對心衰竭病患的預後都有正面效果。

以心臟復健為例,大部份心衰竭病患,由於運動容易喘、傾向不活動,對人生較消極,若由醫師、復健師、藥師、營養師及個案管理師等醫療團隊,依個案規劃運動訓練課程,可以改善病患生活品質,降低再住院率,甚至重返工作崗位。
猝死主因…倒下前不知患心疾 預防才能治本

很多民眾疑惑,為何心臟疾病一發作如此要命,不少猝死個案在倒下前根本不知有心臟病,缺氧性心臟病便是引發猝死的主要因素之一,可能因一時心臟過度負荷造成心律不整或急性心肌梗塞等,民眾平常必須留意心血管狀態,積極管理心臟疾病的危險因子。避免心臟衰竭最有效的方法還是「預防」。針對造成心衰竭的疾病,一方面早期診斷、治療,另一方面則是從源頭預防心臟疾病發生。

以常導致心衰竭的「缺氧性心臟病」為例,發生心臟冠狀動脈狹窄主要危險因子有七個,其中年齡(年紀較大機會愈高)、性別(男性高於女性)及遺傳等三個危險因子難改變,但是其他四個危險因子:包括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脂血症及抽菸則可自行管理,控制好這些危險因子,就可以降低心臟病惡化機率,以避免心衰竭上身。總之,認清心臟疾病的嚴重性和危險因子,加強國人的認知,在醫療上採取合宜的治療與積極預防,多管齊下,讓心臟衰竭不再是影響國人健康的奪命殺手。